国土空间总体设计发布!未来的福州将是这样→

动力强劲、一机多用、使用寿命长

来源:竞技宝测速入口    发布时间:2025-03-04 17:09:31

是福建省省会、东南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、国家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、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。

产品简介

  是福建省省会、东南沿海重要的中心城市、国家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、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。

  核心功能定位是东南沿海对外开放门户、区域性科学技术创新高地,以及海峡两岸融合发展、交流合作重要承载地。

  目标愿景是到2035年,生态山水之城、海丝魅力之都、人文有福之州的气质神韵充分彰显,全方位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基本实现,基本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城市。

  《规划》整体构建“一主一副、双轴两翼、五廊一区”的福州市域国土空间开发保护总体格局。

  “双轴两翼”,通过建设沿江和滨海两条发展轴,串联北翼罗源湾地区和南翼福清湾、江阴湾地区;

  “五廊一区”,打造五条山海生态廊道(禾山-大笔架山、长龙尖峰山-白云山、莲花山-鼓山-闽江口、旗山-南阳山、灵石山-江阴湾),以及西部山地生态涵养和绿色发展区。

  《规划》统筹划定了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、生态保护红线、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年,全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142.13万亩,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126.72万亩;生态保护红线平方千米;城镇开发边界控制在1000.63平方千米以内,进一步夯实永续发展的基础。

  《规划》衔接《福州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保护规划(2021-2035年)》,进一步健全分类保护传承体系,系统谋划推进新时期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保护与发展。

  一是保护好历史城区格局和风貌,特别是山水格局、城垣遗存和走向、历史路网和水网格局。

  二是保护好23个历史背景和文化名镇名村和133个传统村落,整体保存历史背景和文化遗存、镇村格局和传统风貌。

  三是保护好5处历史背景和文化街区、8处历史背景和文化风貌区、13处历史建筑群。同时,加强对历史背景和文化名城景观视廊的保护,适度降低历史城区和环境协调区建设总量,持续彰显名城格局肌理和风貌特色。

  《规划》着力统筹好山、水、海、城之间的关系,在传承延续“三山两塔一条江”古城格局的基础上,进一步画好这幅绝美的“山水画”“滨海图”,以更宽视野打造囊括“外四山”(南有五虎山、北有莲花山、东有鼓山、西有旗山)、“两江四岸”(闽江、乌龙江),从侯官古渡通江达海,延伸闽江口直至福清湾的城市发展大格局。

  一是加强近山、临水、滨海等重要界面管控,推动城市建筑与山水景观有机融合,引导城市景观从“小山水”走向“大山海”。

  二是强化闽江、乌龙江等通风廊道和闽江口、三江口等风口地带的建设管控,“串山连水”打造集风廊、水廊、绿廊于一身的城市“新风系统”,让城市降温、降碳、更“透气”。

  三是立足福州海滨、山水、古厝、温泉等禀赋,精心打造“文化中轴”“诗画闽江”“魅力海滨”三条轴线,打造全域生态旅游市,建设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。

  《规划》以保障实体经济发展、推动科学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层次地融合为重点,进一步夯实空间支撑,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。

  一是优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空间布局。围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,以各类园区为载体,引导优势产业向重点产业功能区集中集聚,推动连片开发建设,提高产业用地使用效率。

  二是支撑科创载体建设。以东南(福建)科学城为重点,联动福兴经济开发区、高新区、软件园等园区和福州新区,打造环城科创走廊和辐射东南沿海的科学技术创新策源地,加快建设高水平创新型省会 。

  三是强化实体经济空间保障。 探索多方式供地、土地用途兼容和空间复合利用等用地保障机制,划定不少于200平方公里的工业用地控制线.坚持以人为本、为民建城,全力打造更高品质、更有温度的有福之州

  按照《规划》,福州聚焦公共服务设施需求,坚持尽力而为、量力而行,优化空间资源配置,不断补齐公共服务短板,完善城市功能布局,努力形成有品质、有温度、多元化、全覆盖的基本公共服务网络,加快建设全龄友好型城市。

  另一方面,树立“城市家具”理念,兼顾美观与实用,系统优化城市各类设施建筑标高、色系、立面等元素,以“绣花功夫”推动城市精细化管理、塑造高品位城市公共空间,努力实现建筑可阅读、街道可漫步、城市可回忆。

相关 文章 查看更多 >>
竞技宝测速入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