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 > 新闻资讯

1975年战士撒了一个谎22年后负债300万修路被评首届感动人物

发布时间:2024-11-30 10:40:00 作者:竞技宝测速入口

  2001年1月10日,河南省辉县市回龙村,太行山悬崖上的山洞口那儿,天还没亮就聚集了960名村民们。

  年纪大的老人拄着拐杖,有的老人拄拐杖也站不稳了,就由家人搀扶着。小孩子们、年轻人们,被寒冷的天气冻红的脸上却全是期待。他们一行人就这样冒着风雪在洞口静候着,仿佛在等待一个十分重要的时刻。

  而在山的那端,一个男村民正招呼着山下村民上车。待大家都坐上了他那辆小型客车后,他眼眶红了,想到他10多年来的梦想马上就要完成,这名男子启动客车发动机的手有些颤抖。

  半晌,他驾驶的客车就沿着崭新的盘山水泥公路,慢慢向上驶去。而越接近山顶,他心中的激动就多一分。因为那个曾经遥不可及的山顶,只能靠人力攀登,但现在,他却驾驶着汽车毫不费力地向那里行进。

  站在山顶悬崖洞口那儿的人们,似乎听见了汽车的轰鸣声,他们伸长脖子,迫不及待地向山下望去,远远地就看见一辆客车沿着蜿蜒的山路向他们这儿驶来。

  近了,近了,客车的全貌已然浮现在了村民们的眼前,他们看得愣住了,谁也没有说话。

  待车里的人下车后,他们抱在了一起,眼里全是喜悦和难以置信。而就在那一刻,一个82岁的老人激动地啜泣起来。他这一哭,全村人的情绪都被点燃,他们纷纷失声痛哭……

  1975年冬,身在部队的张荣锁被别人问起他的家乡景色如何,张荣锁想了想,动情描述道:“那里有险峻的山峰,蜿蜒逶迤的山路,漫山遍野的美丽花朵和美味的果子,乡亲们自给自足、生活幸福……”

  张荣锁滔滔不绝地说着,为战友们描绘出了一幅美丽的山村画卷,但他的心里却是五味杂陈。因为他知道,自己“说谎”了。

  刚高中毕业的张荣锁为了来到部队参军,他足足爬了6个小时的山路。而陡峭的山路上,也只有下山人用脚踩出来的又烂又险的土路,和那条狭窄的“老爷天梯”,就没有什么“蜿蜒逶迤的山路”。山上的果实也无法送下山,还有许多珍贵的木材因为山中交通不便而无法送出山,最后沦为了炉子里的柴火。

  贫穷也在这个人口不足一千人的小村子里蔓延,不少村民在农闲季节常常一天只吃一顿饭。

  回想着家乡的种种,张荣锁只能把烦恼往自己心里藏。时光飞逝,1980年,张荣锁光荣退伍,他又回到了那个贫穷落后的回龙村。

  回龙村的村民们住在太行山之中,由于村落所在地多分布着山岗峰梁,这几十道山岗将这个村子又分隔成了17个自然村。且村里的大路也就三尺宽,小路全是泥巴和石头堆成的,骡子在上面都难以行走,挑着扁担过路的人都要十分小心。

  而住在山上的人家,要想出个门就更加不容易了。太行山上四处是悬崖,山峰高耸入云,地势险恶。他们出行就靠前面所说的“老爷天梯”,另有一“猴梯”,也是十分陡峭。

  1978年10月,一名青年想去邻村看戏,却因山路又高又窄,最后一脚踏空掉进了漆黑的峡谷中。

  同年冬,一对姐妹沿着“老爷天梯”下山,其中的姐姐不久后就要结婚,她们此行是去山下购买结婚用品的。但不幸的是,不知是谁一脚踩空了,两姐妹就这样一起摔下了山。本来要办喜事的家里只能转头办起了丧事。

  回到家乡后,为了生计,张荣锁只能走出大山谋生。他做过运煤工、矿工、采石工,而能吃苦的张荣锁也在外出工作的10年里积攒了上百万的财富。

  他后来在镇上办起了一家石材厂,还购置了一辆大卡车自己运输石材,颇有经商头脑的张荣锁带着家人过上了不错的生活。

  1993年秋,正当张荣锁将石材厂经营得风生水起的时候,辉县市回龙村的干部换届。而上级早就听说退伍回乡的张荣锁不但将自家生意经营得很好,还给村里的乡亲们制造了许多就业机会。所以,村干部就推荐张荣锁去参加回龙村的村支书选举。

  一边是蒸蒸日上的石材生意,一边是穷得叮当响的回龙村,张荣锁毫不犹豫地选了后者。他想起了刚进部队时自己撒的那个“谎”,是时候将“谎言”变为现实了。

  “我放着‘百万富翁’的日子不过自讨苦吃,图的是借一个舞台实现走出大山时的梦想,带领村民把‘极贫部落’变成‘小康群体’!”

  张荣锁上任后的第一件事,就是废除了以前回龙村里的村干部特权。一项是村干部可以不做义务劳动的特权,另一项则是村干部不用缴纳提留、可以不要钱用电的特权。

  这之后,张荣锁为了根据回龙村的特色发展经济,他在一个多月的时间内用脚步丈量着回龙村20公里的土地。当他将这片土地走完时,张荣锁毅然决定:将村里的物产卖出去!

  同年11月,张荣锁带着430名劳力上了山。山上有大片的荒地,张荣锁就带着大家开荒地,将这些地都变成菜田、果园。

  荒地上有石块,影响种地,张荣锁就带头将这些石块往肩上扛。他的手指被砸得肿起来,就像一根根红色的胡萝卜;他的腿被划开了口子混着泥土变得惨不忍睹;他的肩膀也因长时间扛石块而磨破了皮。但他都不在乎,他仍是埋着头一块又一块的运着石块。

  在他和大家一起努力的50多天里,这片荒废了多年的土地被征服。原来的乱石区变成了一片片梯田。但这还远远不足,在接下来的3年里,他的身影从这座山走到了那座山。他带着大家一共治理了8座荒山,让这些山上多了1500亩的良田、35000棵果树。

  他和村民们栽种果树的技术不够成熟,张荣锁就派了几个人去就近的河南职院学习。此后,山里的果林遍地,他曾经所说的“谎言”终于被实现了一部分。

  而这些东西要想出村,就得有一条方便运输车通行的路。张荣锁又带着村民们开始修山脚下的路。

  由于山下有7个自然村,张荣锁就号召大家一起修了一条将这几个小村都连在一起,并通往村外的柏油马路。

  这之后,他还在每年的收获季节和大家一起摘水果,并将这些水果都运出村外。据统计,回龙村自修建马路后每年有50多万公斤的水果对外销售,渐渐地,这个小村子里的村民的生活变得好了起来。

  而那些曾经被当成柴火用的槲树,也被张荣锁利用了起来。他开始教大家在砍下来的树干上种香菇。回龙村产的无污染香菇,还一度卖到了国外。

  渐渐地,村里不再只有张荣锁这个“百万富翁”,又有几户“百万富翁”冒了出来。两年后,新乡市政府还给回龙村送来了一个写着“小康村”的烫金匾额。

  他走进董忠勤的家里,只觉得整个屋子里黑漆漆的,而老董正和儿子在闪着微光的油灯下推着石磨磨玉米。他后来又去了谢兰英的家里,她当时正和儿媳借着门口燃烧的柴火的光缝补衣服。张荣锁心里一沉,他对谢兰英说:

  此时已是秋天,离过年也没几个月了,而且悬崖上的这个村子离地面有5公里,山上也没有公路,要想从山下把500多公斤重的电线米的山峰上,只有靠人力。山路陡峭,这无疑是个苦差中的苦差。

  这年冬天,张荣锁和村民们开始往山上抬电线杆。一根电线个人抬,张荣锁就主动站在了抬杆队伍的尾部,以分担最大的重量。

  上山的路太窄,脚下的石块太滑,他们只能小心再小心。好不容易快到山顶了,却被悬崖挡住了去路,就由几个人先跑上悬崖去,往上拉捆着电线杆的绳子,而下面的人就往上抬。他们常常拉绳子拉得手开了口子,但没有一个村民因此撂挑子不干了的。

  35天后,78根电线杆终于被抬上山顶。第二年年初,从来没有用上过电的山顶的村民,终于用上了能照亮整间屋子的电灯。

  这条天梯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了,它曾是村民们上下山的唯一依靠,但它也先后吞噬了18条鲜活的生命,随时代的更迭,它该被替换了。

  1997年,距张荣锁曾经在部队说的:“村里有蜿蜒逶迤的山路”已逝去了22年,他决定带着干部和村民们,与险峻的大山“打个赌”,在山里造出一条柏油马路来!

  随后,他和大家装好了修路工具、带着简易的生活物品就上山了。他们在倾斜的巨石下搭了工棚,就此住下。

  但简陋的工棚既不遮风、也不避雨。棚外雨声大作,棚内小雨嘀嗒;棚外狂风四起,棚内寒风刺骨。

  而他们吃的也是最方便携带的窝窝头和咸菜,只有中午才会吃上一顿热乎乎的白面条。

  但生活上的苦都不是最难的,他们面临的是修路时没有技术、没有大型器械帮助的困境。

  为此,张荣锁和几个民兵自学了凿路技术,他们在山的外围一点点凿出一条民兵们能踩下脚的路。

  在一年多的时间里,盘山公路的长度一点点延长,但更严峻的问题来了:如何在山崖内修隧道,并且让隧道贯通山崖上下。

  如果按照最平常的挖掘方法,隧道只能从山的一面横着通向另一面。但如果这样,这个隧道就不能帮张荣锁实现上山的梦想。

  张荣锁和修路的干部们一下没了办法。他只能下山去求助村外的技术人员。但人家都说,办法是有,但要他们出面建隧道,至少要15万元。

  经过几天的冥思苦想,张荣锁终于想出一个办法,那就是将隧道像盘山公路那样修,在山崖内形成一个“S”形。这不就能实现一路上山的计划了吗!

  但是据推算,这样一个隧道总长达到了1000多米,如果从一个方向开始施工,那工期在大多数情况下要30年之久。为了缩减工期,张荣锁便决定给山“掏几个洞”,让民兵们从多个方向一起施工。

  在实际操作中,这个隧道的倾斜程度和在山上凿洞的每个洞口位置就成了难点。想要建好这条隧道,必须要提前设计。

  为了画好隧道的设计图纸,张荣锁在山崖和山脚下往返了几十次,力求将洞口的位置安排得合理。

  但放炮需要两个人,张荣锁就带着民兵连长张荣顺用绳子捆着自己,从呈直角的悬崖上滑下,然后将准备好的火炮放在山崖上,打响了凿隧道的第一炮!

  而这第一步胜利,鼓舞着在一旁观望的民兵们。有20名民兵自发组成“敢死队”,他们一队队地沿着绳索往山崖下滑去,按着张荣锁图纸上的位置放好了火炮。

  民兵王小营攀在悬崖上凿炮眼时,不幸落下山崖牺牲;民兵李玉根在排查哑炮时刚推开身后的战友,他就被炮火袭击,当场牺牲;民兵排长董勉祥被山顶落下的巨石击中,不幸牺牲……

  看着这条被战友的鲜血染红的隧道,张荣锁泪流如注。安葬好战友的遗体后,他又带头向隧道的深处开凿。

  张荣锁也曾被碎石击中,所幸村民们及时将他送往了医院抢救,并恳求医生一定要治好他。张荣锁这才捡回一条命。

  一直住在山崖上的张荣锁和民兵们过着十分艰苦的生活,他也由上山时的微胖,变成了“皮包骨头”的模样。

  2000年,山路的修建已经来到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转折点,但村里的公费、以及张荣锁在多年里存下的74万元早已用完。张荣锁还去贷款了300多万元,但这些钱也花光了。

  炸隧道的炸药没有了,修路的材料没有了,难道这条路就要“夭折”在襁褓之中?

  从4月11日到17日,张荣锁四处借钱,但别人一听这是个可能会“赔本”的买卖,都不肯将钱借给他。他最后只借到了500元。

  他低价卖出了自己原本价值30万元的石材厂、价值10万元的门面房,还把自己的轿车也抵押了,一共换了26万元。

  他将这26万元全部用作修路,没有给自己留一分钱。但张荣锁也是上有老母亲、下有儿女需要养的人,为了修路,他真的豁出去了。

  回龙村的村民们都被张荣锁所感动,在张荣锁回到工地那天,他看见4名老民兵和10多名青年民兵站在那里等他,而他们的手上,则拿着自家的存折。

  还有一位李家喜,他将自己的房子抵押后换来了8.5万元,而其女婿牺牲后政府发放的3.5万元都被他拿来交给了张荣锁,以填补修路的资金空缺。

  外出务工的村民们听说了村里修路的事,他们有技术的提供技术、有力气的就帮着凿山。回龙村的村民,几乎全体出动参与修路。

  2001年1月10日,这是个“收获”的日子。因为在张荣锁的带领下,这条修了3年的路终于完工了!

  直到山路试运行的那一天,这条总长8公里的路和1000多米的隧道共花费了650万元。而回龙村的山崖上,也终于有了一条宽敞的水泥公路和一条盘旋在山间的隧道。

  于是就有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,960名村民站在崖顶期待着沿山路而上的那辆客车。客车司机谢艳平终于实现把车开上山顶的梦想,这也是全村人的梦想。

  山路开通后,村里的人再也不会因为山路太窄而失足遇难了,住在山上的人们,也终于能够轻松上下山。整个回龙村的村民们,也沿着蜿蜒美丽的山路,走上了致富之路。

  但张荣锁没有就此停下振兴乡村的脚步,他开始计划着在山上建一条游览索道,发展乡村旅游业,让更多的人看到回龙村的美好……

  后来,他成为了第十、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,他也一直坚守在回龙村党支部书记的岗位上。

  “这些全靠村里的群众和员们的共同努力,把功劳记在我的账上,我受之有愧。”返回搜狐,查看更加多


相关 文章
相关 产品
竞技宝测速入口